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 《信条》中那段「失声」的对话,你听到了吗?

《信条》中那段「失声」的对话,你听到了吗?

时间:2022-05-14 13:30:01 | 来源:行业动态

时间:2022-05-14 13:30:01 来源:行业动态



有时他们在现场辛苦录的音,到音效制作时并没得到充分混音。这部分是因为现代的导演有很多音轨要操作,反而造成「音轨过载」的问题。因此容易导致对话的声音被简略带过。

"

终于,在万众瞩目下,诺兰的《信条》上映了。

过去这一周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十分热闹,大多围绕「烧脑」、「看不懂」、「很诺兰」等话题。而在欧美的电影市场,关于《信条》的一个话题也引起了关注:电影混音太迷,有的对话根本听不清,影响观影体验。

关于这一点许多从业人士也出来做了一番解读。有人认为是诺兰「玩」技巧,故意在混音上下功夫;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现代电影混音的通病。不论如何,这一次音效算是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也促使影视制作业思考:观众到底需要听到多少东西?

诺兰电影中那些「失声」的对话

看过《信条》的朋友们肯定对Pattinson和Washington那一场对话印象深刻。大概是这样:Pattinson说:「Hngmmhmmh」,Washington回道:「Mmghh nmmhhmmmm nghhh」。(欧美影院基本不设字幕)

随后许多观众吐槽说根本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对话内容是什么。鉴于诺兰的这部大片如此烧脑,即便听得懂所有对话都不一定知道情节在说什么,所以大家也很好奇导演为什么还要在音效上「为难」观众呢?

Reddit上过去一周的帖子直观反映了电影迷们的沮丧。一位用户写道,「混音太差劲了,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我的观影体验,」,而另一位用户则写道,「某些关键的对话几乎听不见声音。」而也有用户写道,「有整整30分钟我都没听到任何对话,因为每个人都隔着口罩在抱怨。」



图片来源:PremiumBeat

其实,诺兰电影的声效引起争议也不是第一次了。

例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汤姆·哈迪饰演的贝恩就戴着沉重的口套,很多台词模糊不清,这些对话因模糊不清还成为了一个象征。同时,在《黑暗骑士》、《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里的雾喇叭声也压过了整个对话。

艺术效果还是无意为之

《信条》的声效团队履历光鲜。团队领导是声效剪辑Richard King,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敦刻尔克》屡获奥斯卡奖,《星际穿越》的音效也曾获奥斯卡提名。



图片来源:The Hollywood Reporter

有人认为观众过多关注诺兰电影的音效,而这不一定是有意为之。

一位英国院线人士在推特上表示,这段对话「失声」可能是因为35mm的胶片转换成乐数字版,提高音质的过程导致了这个问题。但鉴于这个抱怨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了艺术效果故意做成的。加上疫情隔离期间,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不断积压,而电影一延再延,导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最近一个欧洲放映人员还说道,诺兰就像院线的救星,但这只不过增加了这部电影承载的观众期待。

一位还没看过电影的声效剪辑表示,观众对诺兰短硬的声效总是关注的细致入微,好像听到了什么、没听到什么都是刻意而为,暗含着后续发展方向。如果大家能抓到那段对话的主旨大意,声效团队可能会十分高兴。他指出诺兰声效团队水平高超,不可能按照影院环境的最低标准来制作电影。在一个音效完美的影院播放电影,观众会发现这个混音在不同影院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但《敦刻尔克》声效设计师Peter Albrechtsen不赞同这个说法。

诺兰会保证每个电影院的放映效果都如他所想,因此他仍然用5.1的混音,因为这是大多影院的格式。 这部电影的摄制组很少用ADR(自动对话替换)在音频软件上重新录制对话,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现场录制声。因此对话听起来会稍微模糊。相比之下,很多大特效电影用了大量的ADR,音效听起来「十分干净」。

在Albrechtsen看来, 《信条》的音效体验十分具有创造性,利用了额多种音效加强了故事中穿插的时间线概念。而且音效也将普通的观影者和影评人区别开来,有人觉得太过刻意,有人直呼十分惊艳。但这就是诺兰的风格。

电影音轨过载有必要吗

假设真是导演为了电影效果而呈现如此的音效,那么问题来了,普通观影者有必要承受这些过载的音效吗?

很多人会问,鉴于诺兰的这部大片如此烧脑,即便听得懂所有对话都不一定知道情节在说什么,所以大家也很好奇导演为什么还要在音效上「为难」观众呢?

但事实上,诺兰的电影中并不是个例。关于电影对话难以听见的抱怨由来已久。



图片来源:pxhere

Mathew Price是一名混音师,曾为《黑道家族》和《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制作音效。

有时他们在现场辛苦录的音,到音效制作时并没得到充分混音。Price认为这部分是因为现代的导演有很多音轨要操作,反而造成「音轨过载」的问题。容易导致对话的声音被简略带过。

在家看剧或电影时,Price还会打开字幕,并且限制电视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指的是最大的声音和最安静声音之间的范围。影院的动态范围比家用的电视更大。而尽管声效在输入电视时已有所压缩,这个范围还是很宽,所以听某些对话时还需要调大音量,之后再调回正常。



《现代启示录》。图片来源:Allstar/Cinetext/Miramax

奥斯卡混音提名的声效工程师Ron Bochar认为,这其实是一个现代的问题。

《星球大战》前一两部电影还能都听得清所有的台词,而《现代启示录》(1979)里也是一切都很清楚。老电影里各种音效井然有序,但反观现在,很多地方乱七八糟。如果是一个穿皮衣的人在房间里走动的场景,观众会听到打火机的叮当声、皮衣发出的嘎吱声和一拍不落的脚步声。

为求生存的影院,音效上做文章

20世纪中期,电视机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影院感到自己的地位被威胁,于是努力寻求闪光点想要继续留住观众,便把屏幕做的越来越大,音效越来越响。而如今疫情时期,流媒体又占据主流,影院可能又得拿出这一套来吸引观众。 爱尔兰电影协会一位放映员表示,看现代电影的时候感觉「被轰炸」。电影制作成本越高,轰炸的感觉越强烈。

在Bochar看来,电影中的对话仍然是最重要的。

他的工作是负责给电影叠加多层次的声音。但叠加时仍要保证能够听见台词。首先,他会制作一个稳固的对话音轨,然后把其他东西一一加上,但不会盖过这个基础。 台词是创作出来并由演员表达出来的,所以很重要。没有人会故意把一个故事点模糊化。

音效和歌曲可以在音量调节器上增强或减弱,所以声音的多层效果还是可以通过混音器去调控。因此说诺兰的Imax摄像机增加的噪音,导致上述问题的说法,并不成立。 有时候可能是院线播放时出了问题。某些特定场景的音效需要特地调大音量,但或许这样每部都调整工作量太大,于是选择忽视。

与大多数问题一样,每个部门都认为要把问题归咎于另一个部门。尽管许多观众抱怨电影的声音越来越大,但Bochar认为反面才是问题。

业内的所有人都会直言不讳地说,通常每个电影院的放映效果都低于应有的水平。 他说,工作室的参考水平通常为85分贝左右,在杜比范围内为7声道。但是电影院通常会以4声道(大约75分贝)播放电影。爱尔兰电影学院一直在用4声道播放,因为测试6时声音非常大。如果电影院觉得声音太大,则不一定会以建议的7声道播放电影。

这么看来,Price和Bochar都觉得这是诺兰为了呈现一种沉浸式、互动式的观感而有意为之的。也学这个模糊不清的对话是为了促使观众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但目前为止,效果如何呢?

影片刚在上映不久,就有新闻称某些影院因《信条》放映时音效过强而影响了整个播放进程。虽然有的问题不一定是音效直接导致的,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信条》的音效精密复杂,配合情节进行能带给观众更为沉浸式的体验。但对观众反馈和院线方而言,他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一步步升级的技术体验。

文章提到了电影音效的发展过程,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再到如今给人以沉浸式感受的杜比全景声,音效技术越来越发达,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很多过去存在于观众想象中的概念渐渐能够用音效去表达,音效设计也愈发丰富。就比如这一次《信条》就能够通过音效去表达多条时间线穿梭的感觉。但还是有人问,为什么音效技术发达了,电影反而更加「难听」了?

对很多观众而言,对话仍然是最重要的。也许人类的话语、气息更能传递讯息、情感,他们所寻觅的线索也基于此。很多现代的电影不断在音效上进行叠加,反而给人一种「轰炸」的感觉,影响了对故事的关注,这是他们更加在意的。

回到行业来看,这些年许多影视作品一昧追求特效但却忽略了故事情节逻辑,一样不能长久立足于市场。所以在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下,在不牺牲内容的前提下使用技术,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当然,院线方的设备更新换代也同样重要。要使好的技术得到最恰当的利用,各方配套措施都必不可少。

关键词:对话,信条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