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出自清华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一)

出自清华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一)

时间:2023-09-15 18:18: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9-15 18:18:02 来源:网站运营

出自清华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一):潘曦

杭州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2009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现为杭州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China)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乡土建筑与聚落、建筑人类学。

基于博士论文撰写的专著《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通过在滇、川、藏地区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对整个纳西族地区的乡土建筑进行了历史、地理的梳理;继而聚焦于一处田野点的观察,从技术范式、人际范式、精神范式三个层面对其乡土建筑的建造范式进行了阐释与深描;最后综合分析了建造范式的变化趋势与驱动因素。不同于静态视角的“成品”建筑研究,这一研究生动地展现了乡土社会建造活动的鲜活图景与丰富内涵,并且提出了以连续、动态的历史观认知“传统”的观点。

取得成绩:

至今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包括《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1/1)、《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2/3,“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建筑人类学》(1/2);同时参与《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第2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浙江卷》等著作的编写工作。在《世界建筑》、《建筑师》、《新建筑》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在ICOMOS General Assembly、ICOMOS-CIAV Conference等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进行会议宣讲10余次,数次获得优秀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科研机构举办学术讲座多次。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围绕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教学与实践工作。指导学生完成的成果获得: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017)、省级(2018、2017、2016)优秀项目

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2017)

杭州建造节一等奖(2016)、三等奖(2017)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间工匠征文二等奖(2017)




主持完成了多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乡村建筑设计/改造等实践项目。同时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止桥慈善基金(Bridge to China)等非营利组织长期合作,开展乡村公益建设活动。2018年主持完成的“IUCN·无止桥溪芽环境教育中心”入围2018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

王鑫

现为杭州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系副主任。


现为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工作组成员、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功能复兴和活化利用试点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地区建筑专委会秘书。




2008年获杭州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

传统聚落与地域建筑




博士学位论文题名为《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以浙江中部地区21个县区的57个聚落案例的调查为基础,探索传统聚落的适应性发展。研究兼顾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尤其在城镇化趋势加速的当代,聚落空间与社会生活面临多元冲击,物质空间的消解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代建成环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传统聚落的形态模式展开综合性研究,有助于对聚落空间的更新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取得成绩:

在《世界建筑》、《新建筑》、《建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撰写或参与编纂《晋中传统聚落与建筑形态》、《美丽乡愁:中国传统村落》、《上庄古村》、《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浙江卷》、《20世纪世界建筑》等学术专著、译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杭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杭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杭州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




主持或参与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地域建筑设计等实践项目多项。

2012年参加英国“从杭州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

2015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5/10)

2017年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银奖(Honorable Mention)(5/5)。




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多次获奖,包括:

东城区崇雍大街沿线公共空间概念性规划设计竞赛“最佳设计奖”(2018)

第十六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2018)

大学生“随行”传统村落调研实践大赛铜奖(2017)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评优佳作奖(2016)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2015)。

段威




现任杭州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现任杭州林业大学设计院风景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住区》杂志社“乡见与乡建”专栏主持人。




1984年生于浙江杭州

2008年获浙江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学位(保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公派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进行学术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

乡土聚落及建筑的研究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题名为《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以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的南沙地区为地理范围,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解放后至今现存的当代乡土住宅为对象,研究其历史背景、形式规律和生成模式。以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大量测绘调研为基础,将其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进行一种较为逻辑的梳理。研究涉及样本的物质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构造和装饰母题等内容。以乡土建筑领域相关类型学分析方法,从时间断代、空间类型等方面进行形式归纳。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分析上述类型的受控过程,总结样本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机制。通过对萧山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分析,提炼萧山南沙当代乡土住宅的特征,对中国当代的农村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和研究视角。本研究提出“建成环境”的模式即是一系列子系统的相互关涉,提炼了由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五方面共同构成的,一套完整的乡土建筑研究的逻辑链及其应用方法。




取得成绩: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51508024),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3项,参与其他国家级课题3项。著有《萧山自造——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在实践中结合风景园林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近年来建成项目近十项,建成园林建筑作品数十处。建成项目主要包括:杭州杭州公园儿童岛及动物园建筑、杭州龙泉湖公园中心服务区及园林建筑系列、浙江济阳安澜湖公园配套服务建筑、浙江晋中139记忆铁路公园配套服务建筑、浙江省第二届(秦皇岛)园博会配套服务建筑、杭州林业大学西南生态研究院(杭州)、南阳国际月季大会配套服务建筑等。




曾赴奥地利、德国、捷克、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及联合设计。博士毕业论文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得:

杭州林业大学2016年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杭州林业大学2015-2016学年度校级优秀班主任

杭州林业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杭州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首届杭州建造节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度园林学院棕榈园林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指导学生获得IFLA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CHSLA学生设计竞赛获三等奖

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三等奖

首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优秀奖

杭州建造节三等奖等。




王蔚




浙江大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凡益工作室创始人、清华大学《住区》杂志特约编辑、浙江地区联络人,《中外建筑》杂志栏目撰稿人、特约记者。




曾担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城乡住房与社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理事,杭州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挂职)、浙江省人民政府英文门户网站设计顾问,曾经与贺鼎、杜頔康创立爬山虎工作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浙江大学建筑学博士

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研究方向 :

住区性能评价、建筑模块化设计、旧城更新与保护研究、建筑媒介传播。




参与导师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子课题“保障性住房性能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导师:邵磊。

博士论文题目:《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导师魏春雨、论文研究以模块化策略作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切入点展开研究,结合当前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模块化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深入挖掘出有效的技术策略。




取得成绩:

曾先后在:《UIA2011》1篇、《建筑学报》4篇、《装饰》1篇、《新建筑》6篇、《工业建筑》4篇、《建筑技艺》2篇、《住区》2篇、《中外建筑》10余篇、国内外会议8篇等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EI检索3篇、CSCD及核心期刊12篇,其中一篇获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其余各级奖励9次。出版著作《绘杭州·太平街》、《论湖湘建筑的思与辩》。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1、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

2、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3、主持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4、主持杭州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项

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获得荣誉:

2010年5月获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国际概念设计竞赛入围方案

2010年12月浙江省建筑师年会主旨报告发言人

2015年4月获第八届亚太设计师联盟设计奖(简称IAI)特别奖

2015年5月清华设计周“蹊径与大道”中国新生代建筑师论坛发言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

2015年9月杭州国际设计周旧城文化论坛“庙会空间”论坛策划与主持人

2015年11月“蹊径与大道”中国新生代建筑师作品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

2016年5月“凡益制造——杭州历史街区叙事之太平街”展览策展人

2016年WA中国建筑奖入围奖“生菜屋”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世界建筑》杂志)

2018年2月“太平街叙事”策展人(文和友美术馆)

2019年浙江省设计年度人物(浙江省设计艺术家协会)

宋科




现为杭州工业大学(杭州)助理教授




2007-2011清华大学建筑学本科

2011-2013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张利)

2013-2017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朱剑飞)。

曾担任墨尔本大学兼职教师,参与本科和研究生的设计和理论课程教学。曾工作于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包括新加坡CPG公司、清华大学设计院Teamminus工作室、墨尔本LAB事务所。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建筑史(1949年以后)




博士研究题目为《Modernism in Late-Mao China: A Critical Analysis on State-sponsored Buildings in Beijing, Guangzhou and Overseas, 1969-1976》。本研究关注中国70年代的一批重要国家建筑,主要包括杭州外事建筑(杭州国际俱乐部 、建国门外外交公寓、杭州饭店等),杭州广交会建筑(东方宾馆、白云宾馆等)和中国的海外援建(斯里兰卡巴达拉奈克会议中心、坦赞铁路火车站等)。论文以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理论以及朗西埃的 “美学与政治”理论为基石,提出一套研究建筑设计史的新方法,重点关注三个因素,形式、知识和政治,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论文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在文革末期中美建交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师积极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并结合本土建筑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对“中国性”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达并回应了当时的政治需求。




取得成绩:

论文多次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包括 《Architectural Histories》《ABE Journal: Architecture beyond Europe》《Fabrica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等。




黄华青




现为杭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2012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2017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曾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兰理工大学访学,于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巴黎)任实习建筑师。




主要研究方向:

聚落与地域建筑、近现代乡村史、世界聚落,关注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建构。目前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入选浙江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资助项目。




博士论文《武夷山桐木村当代茶村厂宅的空间与社会变迁》通过细密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展现了一个普通山村因茶产业发展而在建成环境及社会结构层面发生的剧烈变迁,并追溯了茶村空间变迁与全球茶叶贸易史、以及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关联。译著《大吉岭的盛名:印度公平贸易茶种植园的劳作与公正》则将视野延伸至海外茶叶史,追溯了印度大吉岭茶种植园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构,指出“第三世界农业想象”的支撑并不足以对抗种植园内生的暴力。致力于构建中国与世界聚落体系的关联,已在世界各地30余国、100余个传统聚落考察调研。




取得成绩:

出版专著:《茶村生计:一个浙江茶村的空间与社会变迁》(预计2019年出版)、《意大利经典建筑100例》、《法荷比卢四国经典建筑100例》(合著),译著《大吉岭的盛名:印度公平贸易茶种植园的劳作与公正》([美]萨拉•贝斯基著);在SSCI、CS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在UIA、IASTE、VAF、IGC等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十余篇会议论文和报告,对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乡土聚落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设计项目曾获得亚建协建筑奖提名奖(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世界建筑节(WAF)入围奖。

以上资料由各位青年教师本人提供,

资料日期截止至20190409。

(完)




清华相关文章:

清华第一批留洋的建筑“学霸”们

纪录片:吴良镛

清华107周年校庆的“工字厅”

清华建筑学院大师课2015

清华建筑学院大师课2017

清华建筑学院大师课2018

清华艺术博物馆诺曼福斯特建筑展

清华艺术博物馆杜尚提名展




清华大师课访谈系列: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齐欣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贾莲娜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众建筑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王昀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李冀(上)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李冀(下)

2019清华大师课访谈—王辉




无预设近期文章链接:

为什么农村流行欧式住宅?

如何成为“明星建筑师”?

中国建筑到底要不要“库哈斯”

《十三邀》里你欣赏谁?

建筑师最容易得什么病?

严复对中国建筑的启发




无预设的建筑探索:

建筑不是什么?



关键词:青年,教师,清华,建筑学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