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专访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会长郭晓朝:择一事,终一生

专访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会长郭晓朝:择一事,终一生

时间:2023-08-13 10:42: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8-13 10:42:02 来源:网站运营

专访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会长郭晓朝:择一事,终一生:

中国地热封面人物图



对于地热事业的坚守,是郭晓朝毕生的追求。或许从大学选择专业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他与地源热泵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郭晓朝考入杭州冶金建筑学院(现杭州建筑科技大学),入学时,正好是全国招生的第四年。他回忆:“当年报考专业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特别的指导,年轻时候觉得学个什么雷达、自动控制的都非常时髦,也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建筑领域,学习环境工程。”

刚改革开放后,全国高校招收的学生相对较少,不过30万。在那个年代,上大学、进入学校、参与工作,每个时期都备受社会重视。郭晓朝感叹:“恰逢历史发展中最好的时间,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时代成就了我们。”

郭晓朝毕业后就被分到设计院,从1984年工作至今从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特别是2000年以后,他尤其侧重于地源热泵的设计与研究。

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到现在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秘书长,到如今担任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会长,同时担任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专业总工程师……从最初的一份不太熟悉的工作,到慢慢的了解、熟悉、喜欢,甚至为此投入了半生心血,郭晓朝保持了一份长达三十八年的专注与坚守。一路走来,他以乐观豁达、和蔼知足、平易近人的形象无声地影响和鼓舞着身边的从业者。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郭晓朝一直以敬畏之心做挚爱之事,收获了累累硕果。他荣获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项;浙江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0项;参加浙江省及杭州市规程规范的编写、审查共8项。其中,他主编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杭州市污水源热泵机房安装操作技术规程》为杭州市的地源热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方向。

同时,他还荣获了首届地源热泵行业推动人物称号;担任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培训委员会主任;连续13届获邀担任中国地热行业高层论坛重要发言嘉宾;主持完成“杭州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温度场调查监测研究”等数项科研项目。郭晓朝作为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培训委员会主任还亲自参与了《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报告(2021)》的编写及审稿工作,使该报告内容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




资料图



“只要用心,从此便可产生对这个行业、这门学科,或者这份职业的热爱。”郭晓朝精炼的概括为“专注用心、坚守热爱”,这八个字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回顾这些年从业的经历,郭晓朝风趣幽默地表示,如果没有杭州市大力发展地源热泵这个历史机遇,他这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只是个“画图的”。对于地源热泵的未来,他笃定地表示:“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内做了正确的事,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地源热泵技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架一座桥梁,树一座丰碑

2006年9月29日,杭州市被正式列为全国地源热泵技术推广试点城市。那一年,地源热泵技术如大潮涌动,向杭州席卷而来。在政府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热网以外区域条件适宜的建筑工程项目上,全部优先采用地源热泵供暖和制冷。

同年12月29日,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成立。郭晓朝清晰地记得在协会成立的当天,《杭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重要消息,足以表明当地媒体对于协会的高度关注。

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由当地民政部门批准成立,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的名誉会长由杭州市人大、政协、政府担任,也彰显了政府对地源热泵事业的重视程度。

协会架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郭晓朝对《中国地热》记者说:“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政府的政策想法需要通过协会来传达,企业的诉求难点也要通过协会与政府沟通。所以,协会实际上起到了双方的纽带作用,是把我们紧紧地团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节点。”




资料图



协会成立以来,郭晓朝及其团队完成了包括地质沉降、冷热平衡的影响、水质、能效等在内的十多项科研工作。协会牵头编制了《杭州市原生污水源热泵机房安装操作技术规程》、《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杭州市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使地源热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更好地发挥其节能效益。

“尤其是《杭州市原生污水源热泵机房安装操作技术规程》,它在全国范围内是编写得比较早的操作规程。大家知道,工程的完成是系统的搭建,其中未来的维护、运行和管理是系统的核心。实现工程的节能、安全、稳定、经济,很大程度有赖于运行维护,因此编制《操作规程》这项工作非常重要。”郭晓朝表示。

杭州市早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规范杭州市地源热泵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杭州市地源热泵产业繁荣发展,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开展技术交流,实施项目实际调研,宣传地源热泵先进的技术,对优秀技术进行评定和褒奖。近年来,杭州市地源热泵协会对难点项目、困难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和帮助,同时协会也积极参加了众多项目的咨询评估等工作,支持拓展地源热泵的应用。

杭州市地源热泵从快速发展到稳定发展,从大面积发展到优选发展,现在正历经着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的变迁。郭晓朝告诉记者:“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政府、企业的要求,协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尚待改进,需要我们加紧努力,更有作为。”

郭晓朝认为,他现在从事的清洁能源行业正面临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机会尤为难得。他表示:“地源热泵的发展和我们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需要更多的蓝天白云’的渴望推动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因此,在时代发展进步的滚滚车轮下,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肩头承载着大任,怎能懈怠?

很幸运,郭晓朝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清洁能源“风口”的大势和机遇。谈及多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和收获,他感叹:“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顺势而为,把个人的才华能力同时代与人民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大的收获,树立荣耀与成功的丰碑。”

杭州地源热泵兼具“天时地利人和”

杭州市地热能开发利用主要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尤其注重地、水源热泵的规模化发展。杭州市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源热泵?

当初有一句话很盛行——全世界地源热泵看中国,中国地源热泵看杭州。

这是当时杭州地源热泵蓬勃发展的有力的写照。杭州市地源热泵之所以能很快发展起来,实际上还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友好的迫切要求。郭晓朝说,当时杭州市大气环境问题显著,良好天数令人堪忧,“呼吸上新鲜空气、看到蓝天”的需求在与日俱增。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市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雾霾的治理当初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杭州市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城市,下决心下大力气开展地源热泵应用及推广工作。在全国来说,从观念提出到大力推行,再到落地完成的项目数量,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杭州市地源热泵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建立环境友好型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杭州市地源热泵制定了一个比较宏伟的目标——要实现全市供热面积6500万平方米的目标,这在当时、现在甚至以后来看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郭晓朝介绍,最初杭州市发展地源热泵的时候,地源热泵技术在全国应用范围并不广泛,杭州的发展印证了我们走环境生态友好型社会是可行的,发展的道路是健康的,所以杭州作为“示范城市”,给全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们杭州不管从调研的情况,实施技术路径的情况,还是在宣传方面,当初都走在了比较前沿的位置。”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领导与相关行业都非常重视,愿意为地源热泵发声宣传,同时制定了很多政策与法规,对于行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指导、引领作用,也有保障作用,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出师无名’”。郭晓朝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向《中国地热》记者介绍。

杭州市早年出台了《杭州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71号令,对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给予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这对杭州市地源热泵的应用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资料图



回想起当年杭州地源热泵发展的红火形势和宏大场面,郭晓朝至今都深感欣慰和自豪。

过去,杭州发展地源热泵有三种模式——新建、改建、扩建。而现在,科学、有序、有选择性的发展模式则被给予更多的认可。

好钢用在刀刃上——能不能把这块“钢”用到刀刃上,其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都成为评判的标准。郭晓朝指出:“有的项目出现了问题,重点就是冷热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忽视地温平衡,短则三五年,多则二十年,就会形成冷、热堆积,降低热泵的工作效率。”面对这样的问题,冷热双供技术就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刀刃”,力争选择夏季供冷、冬季供暖的项目,这样地下温度场的温度得到了平衡,经济效益也由此提升。

传统行业进步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郭晓朝回忆杭州地源热泵发展的历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感触:“我们有时候做事还是要讲求科学合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将发展的步调建立在我们的管理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与之相适应,这样发展反而更顺。”

2022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强省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规范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完善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系统,因地制宜推行地热能等清洁供暖。在政府的支持下,地热能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相信杭州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将是改变大城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的有效途径,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拓展了新的空间。

行业要发展,不能怕质疑

一个行业要发展,首先需要不惧困难、迎难而上。郭晓朝坦言:“新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缺陷或不足,我们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还要及时解决问题。”

实际上,没有困难就没有发展,更不可能有进步。杭州市地源热泵发展在全国的知名度非常高,曾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央一、二、四台,《光明日报》等媒体上都有报道。“宣传的比较多了,关注度就大了,有的人会有疑惑。但在任何时候,尤其我们是搞科学技术工程的,不能望而却步。”郭晓朝不无感触,但同时令他自豪的是:“从项目应用看,我做了二十几项地源热泵工程,失败的案例一个没有。”




资料图



早在2001年,郭晓朝就开始做地源热泵工程,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他在接受《中国地热》记者采访时透露,前不久,他对完工多年的部分项目进行了回访,均正常运行,“这个结论就足以说明杭州地源热泵工程的质量经得起考验”。

二十多年的漫长积累,对于郭晓朝本人与杭州地源热泵行业都弥足珍贵,在这期间,他不断找问题,积累经验教训。他坦言:“地源热泵即便发展至今也依旧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在操作规程、管理程序等方面都还未形成完整完备的系统和体系。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把握住教训,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我们的队伍对新技术认识不太足,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需要提高。”他举例说:“目前,我们地源热泵管理工作大多数是参考其他行业进行的,实际上地源热泵和传统意义上的供暖工程有很大的差距。地源热泵系统具有独特性,在管理、验收等方面都缺乏成熟的经验积累和条例的约束。”

问题产生并不可怕,郭晓朝和他的团队在摸索、总结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收获良多。地下的情况摸不透、吃不深;冷热负荷不平衡、不满足;甚至设备选型有误等问题,都能在郭晓朝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找寻到解决良方。

郭晓朝认为,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技术先进合理,另外一个是经济可靠”。

技术上先进合理与否非常重要。开展地源热泵工程首先讲究“因地制宜”,工程需求和地质条件决定能否采用这项技术,需要专业人员去权衡判断。

在经济合理性方面,做工程不同于科研,施工建造、运行维护的成本高,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郭晓朝总结道:“施工建造一定要运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在成本上让用户可以接受,同时有较好的收益才可行。如果脱离开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性,项目就无从谈起,浅层地热能技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地源热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涵盖设计、施工、监管、维护等工作流程和环节。在取得一致好评的状况下,项目才能被称为优秀的工程,如果仅是简简单单的达标,在郭晓朝看来只能称之为“合格”。

在对工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郭晓朝始终坚信:“新技术更是大家关注的事儿,做好每一个环节,做好每一个过程,尽心尽力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才能不辜负整个行业。”

直击问题,不破不立

杭州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质结构较为稳定。独特的地质环境决定了杭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较多,这也带给郭晓朝团队很多绕不开的困难和挑战。

杭州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能否做到100%回灌,是郭晓朝及其团队要克服的难题。地下水源热泵的核心是取地下水作为热源或冷源,地下水是能量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水资源。要求必须百分之百回灌,杜绝弃水,禁止偷排,防止漏检。郭晓朝坚定地说:“任何科学技术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尤其是地下水这种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因此,如果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不能回灌就没有价值,不能开展。

同时,郭晓朝还强调了杭州市地源热泵“清洁无污染”的特征,在地热能开采过程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这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由于地下水源热泵只进行热能交换,地源热泵系统封闭运行,和地下水间接接触,没有物质进入水体。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水源热泵工程,也测试过不少工程的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均基本稳定。”他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不利自然现象。那么,在杭州地源热泵的应用中,地下水的流动会不会造成地质沉降灾害,对建筑造成威胁?对此,郭晓朝介绍,杭州市区主要建立在“冲洪积扇”上,在地质领域属于非常稳定的结构层。同时,郭晓朝带领他的团队也专门研究相关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很小。




资料图



地下水源热泵影响地下水的范围比较大,不少区域的单井出水量在100多吨、甚至200吨的情况下,影响半径可达几十米。这又为郭晓朝带来了新的问题——工程开展比较多的时候,干扰因素强烈,地温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到其他项目?

针对这个问题,郭晓朝和他的团队做过相关的模拟和课题调研,计算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影响的半径和范围。他向记者介绍:“相对来说,水源热泵的效率较高,而且在杭州的发展历史较长,目前的运行状态也比较良好。其次,杭州市特殊的地质条件可以满足地下水回灌的要求。”

在采访过程中,郭晓朝多次向《中国地热》记者强调,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形式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和条件。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科学发展。

随着采访的深入,他向记者反映了目前地热能行业发展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电价过高。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可享受民用电价,但真正获得优惠电价的项目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源热泵产业的发展。

“发展新能源,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这些工程如果没有经济作为支撑都不可能持续发展。”郭晓朝认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能利用是需要电力支撑的,环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因此,郭晓朝坦言:“电价在工程运营成本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采访,他呼吁有关部门能在电价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来促进地源热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采访后记:

不为繁华易匠心

作为本期《中国地热》杂志的封面人物,采访当日,郭晓朝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半小时进入线上会议室等候。郭晓朝很是健谈,和他聊天从来不会冷场。谈吐之间抑扬顿挫,说话不疾不徐,叙事娓娓道来。

郭晓朝是浙江人,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小时候老人教诲的话依然铭记:“娃娃勤,爱死个人”。手勤、眼勤、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便是他的人生信条。

“可能有好多人的智商、能力、管理水平都远远在我之上,但我为什么还能在杭州稍有名气?我感觉最重要的是不计较、能吃苦。”他豁达地感叹道:“其实很多人都面临着困难和窘境,如果我们老有问题的话,别人慢慢就觉得疏远了;如果能少计较些,可能机会就如期而至了。”




资料图



除却理论基础,做工程还要依靠经验去支撑。郭晓朝认为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他希望做工程的从业者能潜下心来,“多实践,多总结”。

回想起最初做工程时难忘的瞬间,他感慨道,工程建设的时候常常和工人一起工作,非常怀念当年场景。“记得有一次到工地,我为工人解决了一点小问题,赶上中午饭,工人端一碗饭给我。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很亲近,心心相通。”他回忆说。

工地上做的“大锅饭”并非山珍海味、玉盘珍馐,但给工人们解决问题后的自豪感、得到尊重后的归属感都能让郭晓朝铭记至今。他放慢语速说:“工人们的心底是非常善良的,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情怀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会收获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谢。不能因为懂点知识就觉得自己厉害,实际上工人们是最有智慧的,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郭晓朝始终强调,工程是和谐统一的,无论设计、施工还是管理,只有通力合作、恪尽职守才会出精品。

如今,郭晓朝虽然已经是地源热泵行业经验丰富的“掌舵老匠”,但他依旧怀念年轻时“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情万丈。

“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年轻一代的从业者快速成长是我们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与繁荣的标志。”看到年轻人工作能力、作风、水平提升迅速,郭晓朝倍感欣慰:“后生可畏,我们还是非常敬佩他们。”

心怀青衿之志,方能履践致远。

郭晓朝希望年轻人抓住地热发展的机遇。不光要有雄心,还要有耐心,不光要有责任感,还要有行动能力。厘清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多点耐心,把心沉下来才能做好一切。他强调:“只要付出努力,我们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不要因为眼前暂时的一点利益而感到困惑和迷失。”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郭晓朝对于地热事业半生的坚守奠定了他在业内备受尊崇的地位。

“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使命让郭晓朝半生情牵地热。未来,在他的带领下,杭州地源热泵协会将一如既往的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做好杭州市地源热泵工程的调研总结工作。同时将杭州市地源热泵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行到全国,为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中国地热》何金津 戴海雷 )

关键词:杭州,协会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