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5158846557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网站运营 > 微博和博客的创始人,教教各位媒体平台打造下一代内容发行工具

微博和博客的创始人,教教各位媒体平台打造下一代内容发行工具

时间:2023-07-29 21:54:02 | 来源:网站运营

时间:2023-07-29 21:54:02 来源:网站运营

微博和博客的创始人,教教各位媒体平台打造下一代内容发行工具:

前言

本文的诞生有一些机缘。笔者就职于36氪,近期准备在内部做增长黑客的梳理和分享。 6年前笔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在国内某社交APP有过1年的Growth团队工作经验,当时明明做了很多工作,数据却缓缓下跌,挫败感难以名状。

失败的经历更需要回顾总结,为了对得起曾经的付出。所以准备的相当认真,花了数周的时间,仔细研读 Medium(国外某内容平台产品)的发展史,并深度体验了产品机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现,国内的『高质量』内容平台如本站,以及最好的商业媒体-那怕笔者所在的公司36氪上,对于 Medium 的解读都偏浅,主要是采访的译文。




Medium 的名字如何理解,这是第一步

创业其实跟带娃一样,取名是头一件事,往往需要创始人(下文使用 Medium 他爹,娃他爹等)花很多精力,甚至翻遍整个新华字典来思考。

一个好的名字,就是这个产品的代名词,从起跑线就建立了源源不断的品牌效应,传递了产品的特质价值愿景

相反,难以书写或又臭又长的名字,直接让你的娃输在了起跑线,在这个信息量严重冗余的世界,变成了茫茫人海中的路人甲。孩子未来的漫漫成长之路,都不能找到的 Ta 的对象,甚至孤老终身。

回想你自己的成长经历,周围常常有人改名,甚至自个或多或少都萌生过类似想法,因为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 Sexy ,不能代表自己,无法快速的给周围人留下第一印象,自我介绍头疼。

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好了,半个广告
笔者单名一个辰字,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问爸爸:

“爸爸,为什么我名字要叫辰啊? ”
“你先回房间查下字典,爸爸再告诉你呀~”
3.用于记时:~时(上午七点至九点)。

“因为你是在早上9点钟出生的呀~”
嗯,辰时,那时只记得这个;
好打住,跑偏了,回到 Medium 的名字上来。




Medium 的含义太多,他爹一下子也说不明白

含义有点多啊,接下来请让笔者一一解读。

PS:感谢《你的名字》友情赞助,感谢百度翻译友情赞助。


Medium 解读第一层-特质篇

Medium ,是为了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中等长度的文章而创建的。 
Medium 的背后故事:Ev Williams 的理想主义与现实
这篇来自 Business Insider,一家美国知名的科技博客、数字媒体创业公司及在线新闻平台的原文,把 Medium 和 medium-length 串联起来,可能 Medium 本身文章有类似特质。

但特质其实只是表面,大部分体验式蝗虫用户,甚至一些做调研的产品经理们,简单用完后只能理解到表面的特质,品牌的价值和愿景,往往被丢了。

当然可能还有3个原因:

  1. 受访者大多是刚被裁掉的员工,不理解公司的品牌(注:主要是广告部门);
  2. 记者采访时解读的信息有侧重;
  3. 中翻英再次对信息有折损。



先从 Medium 他爹的经历讲起

这就需要从18年前,Medium 他爹的第一次带娃说起。1999年,在创建 Twitter 之前,他创建了一个名为 Blogger 的网站。

Blogger 是一家什么公司?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它:

  1. 这是首款易用的网络新闻软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开山鼻祖;
  2. 也助 Blog 和博客成为流行词汇,Blogger 也成为博主的代名词;
  3. 20年前国内最成功的博客平台,新浪博客算是借鉴的它;
  4. 新浪博客如今死了,可 Blogger 早在创立4年后被 Google 高价收购;
  5. 当时的 Tumblr WordPress ,两个同类的免费博客平台,体验都优于 Blogger ;
  6. 所以 Google收购 Blogger 的原因,不是因为流量或体验,而是将娃他爹招致麾下;
  7. 但娃他爹却离开了,他后来创办了Odeo,并最终创办了 Twitter
所以,对于Google爷爷,这是次不成功的收购,中途把娃他爹的孩子抱走,娃他爹只好自立门户,去带他的下一个娃了;

博客点评谷歌13次重要收购:借机招揽优秀人才_互联网_科技时代_新浪网
PS:Web log (网络日志) 缩写为 Blog。




Medium 的前身, Twitter 背后的故事

Twitter ,世界上流量前十的网站之一,对应国内的新浪微博,我就不介绍了,简单分析下品牌名。

鸟叫是短、频、快的,符合网站的特质;

需要注意的是,新浪第一次借鉴 Blogger 失败后,二度借鉴 Twitter ,借助新浪早期的推广策略,参考娃他爹的带娃逻辑,生养自己的孩子,居然超越了娃他爹!

虽然2012年,娃他爹已经卸任了 Twitter 的 CEO 。不过在2014年 Twitter 上市时,仍然持有这家公司12%股份的娃他爹,一举加入了十亿美元(Billionaire)级财富俱乐部。

总身价比接近千亿的盖茨爷爷还差了些数量级,但福布斯白手起家指数为9,超越了小扎的8分,毕竟别人是斯坦福的中产阶级,娃他爹只是一个来自内布拉斯加的农家男孩。

娃他爹forbes
所以,两次取名极其走心,并获得很大成功的娃他爹,使用 Medium 这个词汇作为品牌名,要怎么解读?


Medium 解读第二层-价值篇

Medium 的核心价值是基于兴趣推荐高质量的内容,可以理解为高质量内容的今日头条,上面有诸如 Slack 、机器之心等知名创业公司的官方博客,也有星爸爸、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美国最早的报纸),它的增长速度不快,但粘性极大,参考去年的数据:

2016年,平台上一共发布了,20亿字的内容,750万篇文章,每月有6000万读者。

Medium 上面那些最热门的文章都有什么特点?



内容发行的时代变迁

而且,它还在保持增长。顺便细化一下,从博客到微博再到 Medium,分别代表了3个时代:

  1. 博客时代:谁都能上来写,谁都觉得自己会写,虽然人人都能建站,但是步骤复杂,门槛很高,大量站点废弃。
  2. 微博时代:大家发现自己其实没啥写的,或者根本不是写字的料,于是就改到微博上发短消息,信息过剩内容吵杂,草根的声音被淹没。
  3. 推读时代:还是让真正会写字的作者来写吧,不会写的人消费和分享内容就行了,同时利用机器决定高质量文章的推送。
所以,之前 Business Insider 把 Medium 关联上中等长度,只理解到了产品的特质,高质量的文章决定了公司的价值。

而且,或许娃他爹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能开辟一个新的,介于博客与微博之间(中间物,注意不是Tumblr轻博客什么的)的内容发行时代。

对了,其实关于之前提到的中等长度,我想娃他爹也不确定多长的文章阅读体验最佳,这需要借助数据分析(Growth理念的第一步),帮助平台上的作者找寻答案。

而且 Medium 还有个含义:媒介物,复数为 Media (媒体),笔者曾经困惑,这到底是个媒体品牌,还是个媒体平台

答案肯定是后者,毕竟 Medium 他爹之前取名都这么用心,肯定是希望 Ta 未来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那么,周围这么多巨头公司环绕,Medium 他爸,到底何来的口气!?

贴个启动页镇楼:


Medium 解读第三层-愿景篇

其实,国内借鉴过 Medium ,或跟 Medium 有相似性,且获得一定程度成功的创业公司不算少;

  1. 今日头条发家于推荐引擎,核心技术匹配,但是主要还是广告驱动,感觉过度追求流量、估值和内容的消费性,接近标题党的代名词,我基本不看(PS: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后续讨论);
  2. 我氪很明白优质内容的重要性,高质量文章和高质量读者商业价值很高,但忽视了 Growth Hacking 的部分,内容生产者总是流失,在增长点上陷入瓶颈;
  3. 本站专栏借鉴了很大部分,但贵乎总用导流的方式来扶持子业务,且各业务间比较割裂,内容生态也非常封闭,笔者关联了话题也无法引流,先写了文章再去答题引流也极为不便,产品设计上没平衡好存量增量
  4. 简书明白文字的重要性,可一个优秀的作者竟然要通过投稿到首页或某个兴趣话题来引流,计算机时代了我们还需要编辑来决定内容消费么;
  5. 果壳推出的十五言更是直接照抄,迈出了第一步,就能走好每一步?



插叙,关于 Growth Hacking ,国内的伪命题?

或许要怪范冰老师的《增长黑客》, Facebook 的覃超老师、和 http://Growing.IO 的张梦溪老师,至少我在上家公司做 Growth 的时候反复看三位老师的内容都没太串明白。

当然不是说三位老师输出的内容有问题,不同人解读事物的方向都不一样。

解读,其实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需要有大量的内容输入,结构化整理,然后再输出。

而且,内容输入和输出,其实是完全2个维度的能力,就跟考雅思有听说读写4大象限一样。

笔者以前几乎没尝试过做任何输出,这篇文章来来回回写了很久,稿子也反复调整了很多遍;

PS:在这要着重感谢笔者女朋友,感谢她成为笔者PPT、文字稿的第一个读者,同笔者交流挖掘笔者能力,也帮笔者调整文章排版等等;




要正确理解 Medium 的愿景和 Ta 的发展策略,需要借助 Growth Hacking 来解读

Growth 直译:生长,增长,成长;

个人要如何成长,比如你要如何超越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老板?

相信每个同学在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后,都会思考类似问题,好不容易脱离了父母18年的控制,老师3-4年的控制,俺总得活的比他们成功吧。


Growth 解读第一层-个人篇

就拿超越老板这件事来说,用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工资,假设毕业的时候你挣5K,你老板挣1W:

  1. 每年你和老板都涨1K,无法超越老板,不过至少不会加大差距;
  2. 你和老板每年绩效一样,普涨15%,你仍然无法超越老板,且差距越来越大;
  3. 你趁着年轻很拼命,绩效常S每年涨30%,隔两三年还跳个槽 Double 下;而你老板老了要带娃了,不如你拼了,就算他保持年15%,若干年后终将被你超越。
所以先要明确,Growth 不是线性指标,而是指数指标。




Growth 的另一些角度:内容生态链、自我迭代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思考,一个人要快速获得从0到100的成长,就拿多年流行的 Dota、LOL 或近年的王者荣耀举例:

  1. 入门期:快速熟悉绝大多数英雄,理解他们的定位、技能、特点;实践总结归纳再实践,找到自己擅长的位置
  2. 进阶期:看游戏的数据分析,找寻最近版本胜率高的英雄们;寻找对应的头部主播,定期消费 Ta 的内容,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英雄,当然可以留一些补位;
  3. 大神期:找到固定的队友,练习特定的套路,挖掘和打磨新的套路,参加比赛业内交流,看败局的录像和复盘;
  4. 退役期:打不动了,反应跟不上了,但是脑子里之前消费的内容还有记忆,有自己的沉淀和知识体系,转型战队经理、教练、主播、解说,追寻体验服和版本迭代趋势,为游戏生态圈贡献头部内容
简单拆解一下:

所以,要快速获得指数增长,除了消费比自己水平高的内容外,还要提高自我迭代的效率




Medium 的另一些特质:文字、写作、阅读

个人成长绝不单单是工资或游戏排名,思考另一个问题,人脑要如何成长,我们如何获得知识

小时候大家都学过语文,阅读和作文一直是逃不开的,后来要学习英语,同样逃不开读写,没有语境所以加上了听说,简单拆解:

那么听与说的方式,跟读与写的差别在哪?

  1. 声音 VS 文字,传播信息的媒介不同;
  2. 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信息折损率最低;
  3. 声音相对碎片化,读写相对结构化
如今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但其实追求成长或段位越高的人,都会越来越追求内容质量,同时追求消费效率,不论内容的碎片化或结构化,也这是纸媒为什么还未消亡的原因之一(虽然 Ta 终将消失)。

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不过 Growth 这件事情,肯定不仅仅是个体那么简单的,咱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Growth 解读第二层-人类篇

人类文明爆发的本质是什么?传媒在其中的价值是什么,文字的价值是什么?

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成功人士,会选择搞公益搞慈善出书出自传,或许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财富,而是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投资下一代、名垂青史。




Medium 的另一个价值:媒介

媒介的定义其实很宽泛

人类文明的增长,跟媒介的发展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二的造纸术印刷术

  1. 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
  2. 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信息折损率很高。
  3. 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纸实现了信息的传承,印刷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_百度百科



所以人类文明的爆发,另一个思考维度在于:

后者也是谷歌百度爸爸们的核心理念,让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不过前提是,你得清除自己要搜什么,而且还要有足够的主动性

这里提一下罗振宇老师的得到App,做的很棒,有很多优质的内容;但我也只在开车、健身、洗澡等时间使用,遇到能解放100%时间注意力的情况,还是更愿意读些深度新闻(@36氪),或读个十几页书。

得到虽好但问题在于,任何解读或者说加工过的内容,都有信息折损,当一个人有能力或有条件的情况下,内容消费肯定是越原创越好。

那么媒介的意义到底何在,其实也很好解释:

所以,要打通内容生态链条领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深耕细作,而媒体人就是其中的优质内容生产者(或翻译者)

所以除了垂直领域砖家、意见领袖个人生产者之外,媒体、企业、机构、组织都是优质内容源,那么让我们继续下一个收敛性质的话题~


Growth 解读第三层-公司篇

小公司要跑赢大公司,最直接的优势就是因为自己够新够小。

因为公司规模大了,自然就要划分层级,层级一多,信息传递的速度就变慢,规模越大效率必然越低,这几乎是所有公司发展的通病。

而且更恶心的还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分层带来的目标扭曲。公司有自己的大目标,但分层之后,大目标就分解为各层级的小目标。

比如公司的目标之一是高速增长,但分解后各部门的小目标,也就是传说中的 KPI ,基本变成了各类数字指标,难免出现寅吃卯粮、恶性竞争、透支未来,甚至弄虚作假等情况。

当然大公司跑不过小公司的问题还跟决策模型、路径依赖、市场环境、技术浪潮等等因素有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创新者的窘境、硅谷之谜。

所以一个创业公司从新生儿到长大成人,为了长期保持信息传递的效率、战略战术大小目标的统一, Ta 是需要影响力的。

而获取影响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发行自己的内容,一开始的消费者是内部人员,满足公司自己人的信息交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质量的提升,内容沉淀越来越多,可以不限于员工和老板的消费了,从客户到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甚至全社会,都有可能接触到 Ta。

内容发行对公司影响力的可能性




Medium 的另一个价值:出版物 (Publications)

出版一词,英语为 publication,来源于古拉丁语 publ-icattus。

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出版与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先有印刷术后有出版。

所谓,在中国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称谓。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称雕版书。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板与版在古代意通)等词,但未曾出现出版一词。

有的学者认为,出版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在18世纪50年代已出现了出版一词。今用出版一词,通常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录)和传播的统称。

出版_百度百科
上文也提到,Medium 上有很多不错的内容,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某个 Publication 发表的。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其实很说得过去。发表在 Publication 上的文章不仅会出现在作者粉丝Feed 流上,也会被那些 Publication 的读者看到。

而且其中一些 Publication 粉丝数特别多,毕竟内容优先渠道为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Medium 上能聚集那么多 Publications ?

这就需要借助 Growth Hacking 理念的第二个词,Hacking 来解答了~





扯不下去了,未完待续…






关键词:平台,打造,工具,发行,内容,创始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