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18143453325 在线咨询
所在位置: 首页 > 营销资讯 > 电子商务 >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最新的四份)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最新的四份)

时间:2023-03-18 16:38:01 | 来源:电子商务

时间:2023-03-18 16:38:01 来源:电子商务

内 容 摘 要(由重点论文网编辑整理)

人民币作为在13亿人口的大国里流通的主要货币,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由“软货币”逐渐升值变为“硬货币”,其升值到底对我国宏观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即人民币升值后,对出口、进口、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偿还对外债务、金融稳定等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将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人民币能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吗?当然其中定会有利有弊,利用国际金融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该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探规避不利方面的对策。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预期,中国大市场的形成,能够支持人民币升值作为一种硬通货币,来平衡稳定本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世界的经济起到调节作用。

针对该问题,首先分析人民币升值的世界经济背景,及是否是必然趋势;然后对升值中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比较利弊;最后对不利的方面找出规避措施。

总之我个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根据中国实际的经济情况,采取稳扎稳打的渐进式升值比较有利,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说在某时期为了规避其负面影响也可采取适当的贬值手段,在稳定国内经济的情况下,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必然性 螺旋式上升 稳定国内经济 平衡世界经济

目 录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2

(一)国内经济状况…………………………………………………………………………………2

(二)国际经济状况…………………………………………………………………………………3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5

(一)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5

(二)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7

三、应采取的规避措施………………………………………………...............................................7

四、总结……………………………………………………………………………………………...9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人民币升值实际反映的是我国的汇率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着其历史背景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决定的。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长期而持续发展的工作,是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的工作。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的发展是独立自主的,经济的发展同样是这样,并不会屈服与任何其他大国的非正常要求,我们需要有大量的熟悉国际贸易环境的、爱国的外贸人员来做这项工作,正确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为中央的相关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支持。

(一)国内经济状况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受我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可以从建国来的一系列变化看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我们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汇率并轨为分界点,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图1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化图①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成为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但高度的计划性决定了市场力量对汇率几乎不起到任何作用,汇率水平无法真正反映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为合理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并逐步使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我国改革开放后便对人民币制度进行了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 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①: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1949——1953年以旧币计价,其他数据来自吴念鲁《人民币汇率研究》。

图2 经济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化图①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计划汇率向市场汇率过渡的形式,双轨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存,造成了人民币两种对外价格和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l994年初,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国务院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在外汇体制改革方面,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我国1996年12月1日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所有正当的、有实际交易需求的经常项目用汇都可以对外支付,这是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4.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的并非“升值”,而是要建立起由市场力量对汇率进行定价的新“机制”。以汇改为契机,中国监管部门推出连串举措,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交易品种,增加交易方式,使外汇市场建设的更为完善、健康运行。

当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汇率制度的变化也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二)国际经济状况

1.中美经济状况的影响

本来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的即定政策,但美国等少数国家受利益集团影响,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美参议院于2005年4月初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如果北京不让人民币升值,就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收27.5%的关税。布什政府也开始采取强硬立场,加紧敦促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松绑。美国促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归结起来,就是中美之间创历史新高的贸易逆差。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产品已经给美国相关产业和工人造成了严重冲击,希望人民币升值能够解决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和国内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但问题是,人民币升值不可能象美国人期望的那样,成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人民币升值将提高中国出口成本,在理论上有助于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但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后,美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将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美国的贸易赤字并不会降低。另一方面,在固定利率机制下,中国

①: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其他数据来自吴念鲁《人民币汇率研究》。

央行在货币市场上持续购进美国债券,是填补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如果这个来源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减速甚至断流,将对美国财政造成重大影响,其中包括美国利率面临大幅度上升的压力。

美国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里斯沃德认为,美国过高估计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所起的作用。美中贸易只占美国贸易总额的10%到15%,应该不会对美国贸易赤字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在汇率调整和对实际贸易进行调整之间,存在着滞后效果。例如,3年来,欧元兑美元不断升值,但是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并未见好转,相反逆差还在不断拉大。美国智囊机构———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国际经济学者舍尔曼•卡兹也认为,对人民币联系美元汇率机制的指责,是在政治上被过分夸大了。历史上,与美国有最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所占美国贸易逆差的比例总是被夸大。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结果美国政府中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如今轮到了中国。

中国显然不会为美国的强硬言论和举措所左右。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中国并不急于行动,而是依次序迈向改变汇率机制,在改变汇率机制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表示,中国汇率机制的改革方向不会屈从于任何外部的压力而进行,美国用贸易制裁的手段迫使中国改变汇率制度的举措,不会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出台。

应该警惕国际投机资本制造人民币升值传言。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举足轻重,中国货币的自由化,将使资本市场上出现一系列的赢家和输家。必须注意到,每一次人民币升值传言最热的时候,都是国际投资机构首先站出来发言,而在他们的背后,都有投机资本的身影。

中美双方应该客观地重视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本着实际解决问题和为世界经济负责态度来处理人民币是否升值,美元是否贬值的影响。

2.中欧经济状况的影响

中国长时间以来因为人民币的汇价问题面临压力,其中,施加最大压力的是上面所说的美国。英国报纸援引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格拉汉的观点说,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许对英国和加拿大并不重要,但对于同处于欧元区的法意德三国而言,欧元已经对美元升值了,因此人民币的相对贬值对于欧洲国家的对华出口来说相当不利,同时也使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会倾向于和美国持相同的立场,与美国结成同盟。但需要指出的是,欧洲本来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相对低调,而希拉克访华又会加速欧洲投资中国市场,也会使欧洲对中国客气有加。欧盟将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由此看来,因为关系到长远的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对人民币问题态度不是很强硬。

3.中日经济状况的影响

日本一反2003年G7会议针对中国的态度,从急先锋退居二线。作为七大工业国中惟一的亚洲国家———日本,是最早提出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家。2003年初的G7(七大工业国)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就抛出了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论调,提议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一项议题,逼迫人民币升值。他认为,世界多数国家之所以会出现通货紧缩,是因为中国为增强其出口竞争力,人为将人民币维持在一个"弱势水平"所致。他认为,任何旨在有秩序、有效地刺激世界经济增长并扭转全球通货紧缩的政策都必须包括人民币汇率调整这一环节。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日本向来担心中国加入G7,害怕中国加入后削弱日本在该组织内的影响力。但是以中国目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若没有中国的参与,所谓的国际联合就会失去效应。但由于日本经济复苏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市场,在经历了10年多的衰退之后,日本2003年出现了难得持续的经济高增长,日本官员及许多经济分析文章都将此归益于受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北京为主办2008年奥运的基础建设所带动影响。

事实上,在2003年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对中国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日本不再高调谈论人民币升值问题,而是对中国缓慢推进汇率改革表示支持。

4.中国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

人民币升值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增加他们的进口成本(假设他们进口时需要以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由于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也就是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同时也反映了美元对第三方货币的贬值,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转向美国进口,增大了美国的出口,缩减了中国的出口。如果这种汇率比价能真实的反映价值关系,那么欠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损失不会很大,也就说实际情况下中国人民币的升值与否不能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发达国家的鼓吹下进行,应是结合我们自身情况适时调整,才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体制的制定以满足实际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我国现在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应该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管理,否则将会产生不利于整体协调发展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导向型行业将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当人民币升值时,一方面,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减少,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增加,但是,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 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多,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少。总之,出口型行业在人民币升值中必将遭受损失。我国的出口型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给不同行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差异。

由于我国是产棉大国,同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纺织品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其出口价格弹性较低。由于服装类产品还会受到品牌、设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产品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出口价格弹性高于纺织类产品。在化工行业方面,我国有着和纺织业相似的优势,因此,也有着较低的出口价格弹性。由于我国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上不断进步,该行业竞争程度也较高,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同时,这类产品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因此,我国企业能够凭借低成本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升值时,这些行业的出口额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盈利也必然会因此而出现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对服装业和电子通讯制造业尤其显著。

总的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进口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较高,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但是能购买到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有限的。

2.对进口的影响

同出口一样,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也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的影响是,汇率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间接的影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也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当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根据需求价格规律,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必然随之调整。当需求弹性不同时,进口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

总的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在国内都出现了可替代的产品,而且工艺、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很多国外厂商开始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这也增加了国内产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汇率升值后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不会引起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的进口影响不大。但由于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升值将会使这些行业进口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等。对于进口替代性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对国内的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含量、品牌以及质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必将影响其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导致盈利状况恶化。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3.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人们原来在中国1亿英镑能作的事,人民币升值后,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英镑的投资才能办成了。这等于外商进来前什么也没买,就要凭空多支付上百万英镑,投资者肯定要划算一翻得失了。

另外,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如果我国的相关金融政策不完善,会导致国际上的游离投机资本进入中国进行炒做,扰乱损害国内正常的股市与房地产等有投机性的行业,不利于生产行业的发展。

4.对对外投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使原来需10亿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资,升值后会少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会加速资本外流。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资本外流对我国是不利的。

5.对偿还对外债务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利于偿还外债,我们原来需要2000亿美元偿还的对外债务,人民币升值

后,可能要少还几亿美元了;

6.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人民币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升值,定会对我国自身的金融经济状况产生毁坏性的影响,我们经济只有在具备下面的条件下进行人民币的升值或较为宽松的浮动汇率时,才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1)国家金融财政实力非常雄厚,也就是说国家财政除了军费、行政事业费、教育、科研、抢险救灾、外交、基础设施建设、偿还债务等正常预算开支能保障外,还有余力动用大量财政经费并结合金融资本,在外汇市场急剧动荡时,对心怀不测的炒家们予以沉重打击。

(2)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必须很稳健,也就是说,各行各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财政提供与日俱增的税赋,源源不断地为金融业提供巨额资本,为民众提供就业机会和日益强劲的消费能力

(3)国家没有可预见得到的战争、经济危机、大灾大难等需要国家筹备巨额支出经费的事情发生。

(4)企业竞争力在国际上呈现上升势头,国家宏观经济中的财政、金融、就业、企业利润、民众收入等均可以确保不受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的冲击。

(5)国内所有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不大,金融资产的呆坏帐总模不大,或者说与资产总额的比例是合理的,完全可以承受的,不会发生大量的银行因一些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破产倒闭的情况。也就是说,广大民众的财富不会因银行意外的破产倒闭而血本无归,不会因存放在银行而受到意外的损失。

(6)国内产业结构很合理,没有过分依赖某一种支柱产业的现象,或者说家电,能源、通讯、汽车、农产品、日用品、纺织服装、房地产、金融、交通运输等等各个产业发展都比较均衡,如果国内某一行业万一陷入困境,其他行业还能够保障国内就业、投资、税源、经济实力稳定增长等等。这样的国家经济是能抗风险的。

(7)国家财政赤字要在安全系数以内。

(8)国外在本国的短线投机资本所占引进外资的比例较低,既使一举恐慌性出逃,本国经济也不至于地动山摇。

  宏观经济具备这八大条件的国家,一般说来,外汇动荡的危险性不会表现为本国货币过分贬值,从而使得民众的财富实质性缩水。而只可能在国家减少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表现为本国货币过分升值,从而导致资本外流、吸引外资能力暂时受损,出口下降、进口增长等。

人民币升值与否,对经济的影响最终是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如果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很好的改善,人民币的升值与否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的经济来源问题;二是和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的影响

1.对人民薪资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贸顺差持续大幅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国内消费总体水平不高、内需仍需刺激的宏观背景下,采取措施提高企业员工工资,实在是在合适的时机中采取的应有举措。

  企业员工有权而且应该充分分享我国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我国企业员工正是这一经济奇迹的创造主题。应该说,没有全国企业员工贡献的聪明才智、留下的辛勤汗水,就不可能创造这一奇迹。因此,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让企业员工充分分享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成果,实在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20多年来,我国企业员工的薪酬也在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但是,相对于年年不断加薪的公务员和年薪大幅增加的企业高管来说,普通员工的工资增长较慢;同时,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幅度,比起持续高速增长的GDP来说,增长的幅度也比较小。因此,是时候进一步提高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了。

进一步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需要,是适当缩减外贸顺差从而减轻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需要,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对一般消费品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提高其购买力,同时进口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国内市场物价,但是今年出现了消费品价格上涨的现象。目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八个类别,1-7月份累计上涨3.5%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最大的。1-7月份食品类价格上升8.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升4.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个百分点。两类价格的影响达3.4个百分点。其他六大类价格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上涨几乎没有影响。从工业品出厂价格看,1-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7%,升幅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从生产资料价格看,1-7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3.8%,升幅比去年同期减少2.3个百分点。国家为此综合采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安定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这些措施正在落实过程中。这也说明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相关金融政策还不是很完善,不能提供预先的警戒预防措施,而是有“亡羊补牢”之嫌,因此人民升值会影响到人民对一般消费品的消费,只有正常消费活跃了,一国的经济才算活跃了,但应出台措施保证人民的消费品购买力。

三、应采取的规避措施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或时机把握不当,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规避。

(一)审慎地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防止其过快升值

多数经济界人士都指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当坚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当前的最优汇率政策选择。央行在升值压力下进行汇率调整应该小心,应更多地考虑国内经济是不是有相应承受能力,升值是不是能够解决贸易失衡,是不是能解决国内的一些问题,如果不是的话,应该采取更稳妥的措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

目前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管制。有人建议重新定义热钱。过去房地产投资、基金都不算热钱,现在应当将其纳入热钱行列,并进行适当的管理。有的热钱很可能是通过贸易项目进入的。有的以其他形式进行短线炒做。对此类外资流入,应该重点防范,防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冲击。

(二)重视并循序渐进地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多次表示,我们并不追求外贸顺差,而应当把实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作为目标。近期应当做出以下努力:

  1.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来缓解低效益出口过快增长的矛盾。针对低价竞销问题,应当制定相应经济政策,适当提高三个成本:(1)提高劳动力成本,强制企业为工人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高工资等。(2)提高国内资源成本,现在资源税太低,应当提高资源税。(3)提高环保成本,让制造污染的企业无利可图,失去出口竞争力。

  2.转变长期实行的“奖出限入”政策,配合扩大内需的有关政策、措施,增加我国稀缺的技术、设备和资源、能源产品等进口。有人认为,有些年份出现逆差也没有关系。

  3.调整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从一般性的对出口倾斜转变为更多地对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倾斜。一般性的出口型外资企业不应当再享受优于国内企业的税收待遇。

  4.加大鼓励政策力度,推动更多有优势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去投资。

 (三)在人民币升值同时必须有效地扩大内需

  有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虽然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但是与周边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贸易条件却显著恶化。这说明中国贸易顺差激增主要不是因为人民币币值低估,而是因为内需不足。某些领域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生产过剩。

  所以,为了维持内部平衡,人民币升值必须辅之以内部需求的上升。为了扩大内需,一是在政策导向上应进一步向消费,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消费倾斜;二是政府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保障和向低收入地区转移支付的支出;三是进一步改善国内市场流通环境,积极发展服务产业,提高服务业在GDP和吸收就业方面的比重。

  为了刺激内需,不宜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有的人主张,假若人民币不得不升值,那么最好是维持名义汇率不变,通过轻微的通货膨胀来实现实际汇率的升值。或者是先让轻微通胀出现,然后再让人民币升值。

(四)鼓励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努力化解汇率调整的负面影响

  有关监管部门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通过监管方式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为企业压缩经营成本,规避汇率风险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和帮助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迎接人民币升值考验。

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减低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1.变“物美价廉”型的出口为“优质优价”型出口。谈判能力较强的出口行业和企业,可以逐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消化汇率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在创建品牌、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改进花色和品种、改善营销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也可以收到扩大赢利空间的效果。  

2.加强行业协调。发挥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在资质、总量和价格方面的对企业的协调、自律作用,维护经营秩序,避免因人民币升值产生企业间进口高价竞购和出口低价竞销现象。  

3.加大国际采购力度,部分抵消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

4.通过增加更多的计价结算币种、提前预收出口货款和推迟支付进口货款、使用远期货币对冲工具、使用贸易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规避汇率风险。

四、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民币升值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何时、何种程度的升值,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作出合理的措施,同时我们有信心和能力解决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遵从事物的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定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阙澄宇,《国际金融》,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01月。

2.阙澄宇,《国际经济学》,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02月。

3.张嫚,《经济学》,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09月。

4.张汉民、薛文,“关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通胀风险”,《联合早报网》,2007年06月29日。

5.严循东,“人民币持续升值,悄然改变大众生活”,《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01月30日。

6.国泰君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历史性机遇”,《新浪财经》,2006年09月05日。

7.杨帆,“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中国经济史论坛》,2006年02月15日。

8.斯蒂芬.罗奇,“深入解析中美外贸关系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观察》,2007年05月05日。

9.施学光,姚剑元,“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及中国的选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科员文章”,2005年05月25日。

内 容 摘 要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2006年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突破600亿美元。但同时,国外农产品对我国的压力也逐渐显现,最近三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这种状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进行客观比较,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因素作了深刻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一点建议和展望。只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优势,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入世 中国 农产品 对外贸易 影响因素

目 录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概况…………………………1

(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1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

二、入世五年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4

(一)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不利因素 ………………………………………4

(二)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有利因素 ………………………………………………5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展望………………………………………6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7

(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 ………………………7

(三)锻造中国农产品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7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7

(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 …………………………8

(六)加快对外贸易体制创新,推动农产品贸易稳定发展 ………………………8

参考文献 … …………………………………………………………………………9

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但国外农产品对我国的压力也逐渐显现。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创造历史新记录的同时,农产品对外贸易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如何实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概况

(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1.进出口贸易额。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02年,在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增幅很大。 2004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形势急转直下,入世风险显现。虽然农产品进出额继续保持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已大超过出口增幅,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出现贸易逆差的一年。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558.3。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新记录。

表1     2001年-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贸易总额 279.0 305.9 403.6 514.2 558.3 630.2

出口额 165.2 181.4 214.3 233.9 271.8 310.3

进口额 113.8 124.5 189.3 280.3 286.5 319.6

数据来源:商务部对外贸易司

2.主要农产品品种。(1)谷物类进口大幅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具体是玉米和大米的出口均大幅度下降,而小麦和大米产进口大幅度增加。(2)大豆进口继续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农产品。。(3)食用油是第二大净进口农产品,进口增幅较大。(4)棉花是第三大进口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幅度非常大。。(5)畜产品进口也在增加。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远快于出口增长幅度。(6)食糖进口变化不是很大,也是逆差。(7)蔬菜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和顺差额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微不足道,而出口近年来增长较快,与入世前 的估测一致。2006年出口732.6万吨,进口11.7万吨。(8)水果的进出口均增

长较快,但是出口增加幅度更快。2006年出口370.3万吨,进口125.8万吨。(9)水产品的情况与水果类似。顺差额继续增大,已经与蔬菜的顺差水平相接近。2006年出口93.6亿美元,进口43亿美元。

表2    2003年-2006年我国大豆、棉花、谷物类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玉米出口 1638.9 231.8 861.1 307.0

小麦进口 40.0 723.3 353.8 58.4

大豆进口 2074.1 2023.0 2659.0 2827.0

棉花进口 95.4 198.4 257.2 364.5

表3       2003年-2006年我国食用油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进口量 541.8 676.4 621.3 677.4

同比 增长68.7% 增长24.8% 减少8.2% 增长9.0%

表4       2003年-2006年我国畜产品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出口额 27.2 31.9 36.0 37.3

同比 增长5.7% 增长17.3% 增长12.9% 增长3.6%

进口额 33.6 40.4 42.3 45.5

同比 增长16.3% 增长20.2% 增长4.7% 增长7.6%

数据来源:商务部对外贸易司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同时,农产品进口增长更快,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600亿美元大关,我国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行列。

表5      2003年-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增长幅度情况表      单位:%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出口额增长 18.0% 9.1% 16.2% 14.2%

进口额增长 52.0% 48.1% 2.2% 11.7%

2.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对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2003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但在2004年出现逆差,2005年逆差额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减少,2006年贸易逆差继续下降。

表6      2002年-2006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差额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顺差 56.97 24.97

逆差 46.40 14.70 9.60

3.土地集型农产品呈现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1)谷物类,2003年粮食净出口金额增长80%,2004年出口粮食479.5万吨,同比下降78.2%;进口粮食975.3万吨,同比增长370%。

表7        2005-2006年谷物类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大米 小麦 玉米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2005年 67.2 52.5 26.0 353.8 861.1 0.4

同比 减少25% 减少32% 减少67% 减少51% 增长272% 增长62%

2006年 123.7 71.9 111.4 58.4 307.0 6.5

同比 增长84% 增长38% 增长329% 减少84% 减少64% 增长15倍

(2)棉花,2003年原棉进口金额增长521.48%,2004年进口198.4万吨,同比增长110%。

表8        2005年-2006年我国棉花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出口 同比 进口 同比

2005年 0.5 减少56.6% 257.2 增长29.7%

2006年 1.3 增长160.0% 364.5 增长41.7%

(3)大豆,2004年大豆进口数量大体与2003年持平,但是由于价格上涨,进口额大幅度增加,达到70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2005年大豆进口2659万吨,同比增长31.4%。2006年大豆进口2827万吨,同比增长6.3%。

4.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总体上保持着出口增长优势。入世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的蔬菜、水果、水产品始终优保持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趋势。(1)蔬菜出口,2000年为245万吨,2002年增加到465.7万吨,2003年达到552.69万吨,出口金额为30.68亿美元,增长16.52%,而2003年蔬菜进口只增长了2.13%。2004蔬菜进出口顺差为37亿多美元。

表9        2005年-2006年我国蔬菜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出口量 同比 进口量 同比

2005年 680.0 增长13.0% 9.2 减少%9.0%

2006年 732.6 增长7.8% 11.7 增长20.6%

(2)水果2003年出口金额增长39.63%,进口增长31.87%。2004年水果保持10亿多美元的顺差。

表10       2005年-2006年我国水果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出口量 同比 进口量 同比

2005年 364.6 增长16.6% 114.5 增长7.9%

2006年 370.3 增长1.6% 125.8 增长9.8%

(3)水产品2003年出口金额增长16.97%,而进口增长9.46%。2004年出口金额增长27%,其顺差达到37.3亿美元。

表11       2005年-2006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 同比 进口额 同比

2005年 78.9 增长13.2% 41.2 增长27.2%

2006年 93.6 增长18.7% 43.0 增长4.4%

(4)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虽然前几年进口额增长幅度大于出口额,2004年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8.5亿美元。但2005年出现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转变。

表12       2005年-2006年我国畜产品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 同比 进口额 同比

2005年 36.0 增长12.9% 421.3 增长4.7%

2006年 37.3 增长3.6% 45.5 增长7.6%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和国研网

从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上述变化,可以看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虽然有波动、有冲击,但也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二、入世五年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

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是,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进口农产品规模过大会对我国农业带来冲击,进而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扩大农产品出口,扭转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局面,实现农产品进出口的均衡增长是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目标。进了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与挑战,也存在着很多有利因素。

(一) 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不利因素

1.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制约了一些农产品的生产。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一方面,近几年国内油脂业、纺织业酿酒业等产业扩展较快,对粮棉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国产大豆、棉花、油料作物数量不能满足需求量,2006年我国大豆、棉花和植物油进口额分别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23.4%、15.2%、10%,这三项累计接近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9%;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不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在相当程度上造成部分土地和水源污染,这种状况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从而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在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资源和环境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析约束将逐步显现出来。

2.我国农业自身劣势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业劣势体现在生产规模小、农民素质低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三个方面。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块面积为0.4公顷,这种小规模经营无法实行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导致土块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而农民整体素质低,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等形成制约,使这种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由此产生的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仍以初级农产品、传统农产品为主,与国际市场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农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趋势不符,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我国农业的上述小规模、分散性、粗放型、初级产品为主,无法与规模型、集中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国外农产品展开竞争。

3.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巨大威胁。近年来,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新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进口技术标准,在多哈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壁垒,其中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新贸易壁垒形式增多。据统计,入世以来,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15起,涉案金额5亿美元,涉及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随后又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欧盟和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的地区。2004年欧盟对中国产柑橘实行配额,2006年10月对我国的冷冻草莓加征4.2%的惩罚性关税。日本2006年5月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提出更严格的限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环境有所恶化。

4.市场及管理因素。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国际经验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常发展。目前,我国外贸体制仍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国家放开了农产品外贸权,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绝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业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组织发育、国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等原因,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某些进出口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亏损。与此同时,有的国营贸易公司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或违反国家政策进行操作,也造成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失误。

5.农产品质量因素。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缺少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产品。在安全、健康、环保意识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质量安全性的原因,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农产品比较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畜产品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畜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较小。2003年我国肉类总体出口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5%。

(二)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有利因素

1.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国际农产品市场已以逐渐成熟,垄断与反垄断斗争加剧,农产品质量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可以享受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可利用WTO机制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扩大我国具有价格优势的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我国支农政策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05年,国家继续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实行良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加强对粮食生产区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并通过农业标准化、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及信息发布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仅为加强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2006年我国支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增设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制度。国家继续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政策措施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出口优势。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进行比较,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相对而言,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出口中占有较大优势。从入世五年来我国各类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依赖土块、较多耗费人力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同时,目前我国的蔬菜、水果、园艺产品、肉类产品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以食品为例,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还不到1/3。这也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潜力,这将成为延伸我国农业产业链、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有利因素。

4.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加入WTO以来,随着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我国频繁遭遇各种贸易磨擦和纠纷。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贸易企业在贸易实战中经受锻炼,提高了应对贸易磨擦的能力。2004年4月。我国商务部对日本紫菜进口配额制度展开贸易壁垒调查,最终使日本取消对中国紫菜歧视措施;2006年6月,我国暖水虾出口企业诉讼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案取得胜诉;2006年我国企业积极应对欧盟、日本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使年中一度出现的农产品出口下降态势得到扭转。

5.新一轮WTO农业谈判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为入世后过渡期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提供了空间。在新一轮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中,WTO成员在农业国际贸易上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三个方面。出口补贴,我国已经在入世谈判中予以放弃。国内支持,我国入世承诺的标准是黄箱政策微量允许为农业总产值的8.5%,而现在只有0.5%左右。市场准入方面,我国的配额数量已经巨大,远远超出WTO的一般要求,关税方面,由于实际进口关税已经低至8%左右,进一步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几年内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不会有大变化。而新一轮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成员之间的矛盾已演化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之间的利益对抗,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谈判地位的增强显然对我国有利。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入世后,我国农业生产、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主要重视农产品产量变为对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地通过修订地方农产品生产标准,规范生产、加工的操作,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优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006年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将面临出口难度加大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保护和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WTO框架下的政策空间,建立适应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首先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其次制定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功能。再次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并把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扩大出口的重点,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与补贴,重点向农产品外贸出口企业倾斜。政府要积极提供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建立农产品出口原料生产基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将产品销售的目光盯住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

(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最富裕的国家,有9亿多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5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75亿人左右。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9亿人。因此,积极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尽快缩短在生产技术、品牌、、等级以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方面与美国等WTO主要成员存在的差距,促进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这是,改变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和一项重要战略性措施。

(三)锻造中国农产品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以市场为中心,创造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要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较快发展,一是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适时改变我国的出口战略;二是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关注和掌握国际市场的消费理念和趋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展品牌农产品出口。名牌产品的选择要与主导产业的培育相结合中,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培育支柱产业,扩张市场,从而提高品牌的营运能力,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首要的是对优质农产品实施商标化销售策略。用商标来保护自己、扩大市场份额、启动名牌创立。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是质量安全问题。首先,应进一步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论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尽快建成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控体系;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论证和其他国际论证;重点加强出口优势农产品及的检验检测工作,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其次,建立环保型农业,打通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论证和检测体系。再次,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经济联合,使农产品出口经营实现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

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和高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有关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既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又拓宽了农产品出口市场。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加工品和食品的比重较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六)加快对外贸易体制创新,推动农产品贸易稳定发展

面对西方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和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任务,就是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外贸体制。近几年来,尽管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和建设方面有所进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对外贸易体制还存在缺位问题,特别是如何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外发挥保护我国企业正当经济利益的功能,对内发挥行业管理和自律的功能。目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已经明显受到体制缺位的制约,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且富有成效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运行机制,需要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深远的影响。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农业,应该分享经济全球化和世贸组织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的巨大利益。尤其是希望改善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促进中国有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相信,通过政策调整和扎实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银德、张华、徐惠珍,“入世后我国农业发展问题探讨”,《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2月。

2.李爱辉,“WTO框架下的我国农产品经营”,《农业经济》,2002年第5期。

3.王文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商业研究》,2003年2月。

4.徐汉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经贸论谈》,2003年9月。

5.时磊,“农产品大出大进现行新格局”,《国际商报》,2004年3月。

6.吴海燕、李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经济论谈》,2004年第12期。

7.柯炳生,“入世三年来我农业发展的分析与前景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5月。

8.马有祥,“我国农产品贸易阶段特征与今后发展态势”,《农业贸易促进中心》,2005年9月。

9马光霞,“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回顾评价与展望”,《世界农业》,2006年第3期。

10.陈云,“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收敛成因及其趋势”,《国际贸易探索》,2006年12月。

11.马小辉、王粹月,“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当代经济》,2007年1月。

12.张风珍,“浅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阻滞因素及应对策略”,《农业经济》,2007年4月。

内 容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国际贸易总额每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近年里出现了明显的强劲势头,出口额正以10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出口国家和地区也逐年在变化扩大,出口品种和出口量也逐年增加。 该文重点论述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南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在国际贸易上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自身的特点和有利因素发展生产提高出口贸易量提高农产品价值地位,如何保证论述以及今后我国南方农农产品如何在国际贸易上营销策略。 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农产品的深加工 农产品的技术研究 及 农产品 今后的发展趋向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前景

——论述我国南方农产品的发展趋向

一 ,绪论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所谓国际遇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国家根据其国际收支状况,,外汇需求情况以及本国资源状况等所作出的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优势竞争,,资源竞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国之间的贸易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范围,,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 .。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 )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东国际贸易上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著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我国与外国的  点和优点中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的中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争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比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苛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战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听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 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 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 四.是企业资源情况;. 五是.企区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往事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1.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2.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3.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4.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击者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市场定位和要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向

目前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很多部分不合格,,产量质量不高。另外化肥农药超标色差,,营养成分搭配不当,,与国外的农产品相关甚远。因此我们要看到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向,,要认真挖掘自身潜力,,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工作。第一,,我们要重视技术研究的开发与创新,,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技术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第二,,制定农产品加工行业标准与国际或接近欧盟国家标准。第三,,采取规模化经营。走企业集团化(即多家企业联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化,,配套性经营。统一牌子,,集中对外出口经营等。第四,,引进和培育新种植技术,,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道路,,必须走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与国际发展同步的道路。

我国南方生产种植的水果、甘蔗产量高,,质量不错,,但就是卖不出好价钱。原因主要销路信息不够畅通,,保鲜技术不过关,,加工量又很少,,加工技术水平又跟不上等原因。,,造成每年每到收成季节,,又如我国南方的荔枝、龙眼、柑橘等水果由于产量高而销路不畅通出价钱又低,,甚至时年销售价格低于种植成本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在收获高峰期烂熟水果在树上无人采摘无法现象经常发生食,用而白白浪费掉。正是增产而不增收,,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严重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所以,首先我们要寻找提高鲜果的出口量的同时,进行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技术水平,,提高水果综合利用率,生产出高质量绿色合格食品,。其次,,利用我国劳动力廉价的有利因素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达到增加出口量,,提高产品价值。再次,要走国际化品牌营销策略道路,根据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性不同而采用营销方案不同,品牌化产品竟争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里营销手段。还有我们要走国际化产品道路,创名夺优,突破技术上的垒壁,发展生产绿色食品,争取我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或第二大国。

内 容 摘 要

近几年来国内房价连续上涨,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房价暴涨现象严重。很多人认为中国房价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直接影响到了构架经济的正常运行。随着居民收入的高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真实的需求。我认为目前房价的上涨趋势,总体二轮并非是房价泡沫,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房价异常上扬除了表明民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继续保持强劲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放假的形成机制。为什么会出现房价暴涨?如果任由房价继续飞涨,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控制房价泡沫的产生?

结合自己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写此文以提出对目前我国房价的看法以及有效控制房价泡沫产生的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房价、经济泡沫、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 3

二、房价实质分析…………………………………………………………………………… 4

(一)如何正确的评估房价……………………………………………………………………3

(二)房地产泡沫可能带来的危害……………………………………………………………3

三、房价泡沫风险及其规避……………………………………………………………………6

(一)限制高利润住房的开发…………………………………………………………………8

(二)加强房地产信息透明化,促使价格合理化……………………………………………8

(三)通过房地产转移支付政策,帮助特殊群体……………………………………………9

(四)制定有效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控制房价泡沫的产生…………………………………9

(五)通过房地产税收政策控制房价泡沫的产生……………………………………………10

四、结论…………………………………………………………………………………………10

论房价泡沫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已经过去十年之久了。前车后辄,后者之师。为什么当初亚洲邻国的金融体系如此脆弱?泡沫经济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经济在短期内制造出虚假繁荣景象,却从根本上动摇了金融体制的稳定性,一旦遭遇外来冲击,极易崩溃。毫无疑问,中国并不具备对金融危机的先天免疫力。我们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认真分析房价泡沫可能引发的问题,防范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百姓的居住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1978年,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祖孙三代挤在一间斗室之听情况比比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之后,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行和住上。汽车市场,从无到有,迅速热了起来;房地产市场,后来居上,很快也成了国民经济中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人逐年上升。人们的居住条件获得了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年增长4.8%。2004年中国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4.97平方米。在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26平方米。①

随着百姓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2002年以来,许多大城市的房价突然暴涨。2004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19.08%。在某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房价涨幅更大。上海市的平均房价在2004年上涨了23.75%。在个别地段房价上涨超过了50%。2005年全国房价继续上涨15.2%。各地房价在2005年的上涨幅度并不一样,东部地区是16.9%,中部地区10.2%,西部地区7.6%。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房面积同比上涨6.3%。北京市的房价在2006年第一季度猛涨了17%。迅速上涨的房价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②

由于房价变动趋势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理所当然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有关房价涨跌的议论充斥各种新闻媒体,有的人说房价还要大涨,有的人说房地产市场很快就要崩溃,房价非大跌不可。各种各样的预测让人们无所适从。显然,全国房价在2004年突然飞涨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现象。“月晕知风,础润知雨“,房价异常上扬除了表明民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继续保持强劲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房价上涨呼唤着认真严肃的经济学研究。为何房价暴涨?如果听任房价继续飞涨,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危害?

二、房价实质分析

(一)如何正确的评估房价

判断房价是否出现泡沫,不能单纯得看房价的高低,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估,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1、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

由于房地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惟一性,房价在拥有和其他商品价格相同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性,有许多要素会显著地影响房价。

地理位置。房地产具有位置上的不可移动性和土地的稀缺性,即使永恒的质量差不多,如果坐落在不同的地区,房价可能相差十分悬殊。接近城市中心或者工业、商业中心的房地产价格比较高。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风景区周围的房价比较高。

周边环境。房地产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房价。

人口因素。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或者大量外部移民涌入,都会推动对

房地产的需求。

物价水平。在一般情况下,房价随着物价上升,名义房价只升不降。

居民收入水平。如果在一段时期内居民收入水平上升速度明显地超过了房价上升速度,

那么,在随后的时期内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购买住宅,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势必推高房价。

货币政策。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时候,银行利率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贷款成本,

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是减缓房价上升速度。当按揭贷款利率降低时,购买住宅的成本降低了,对房地产的需求上升,从而推动房价上扬。

税收政策。当政府增加房地产交易税费的时候,将提高房地产交易费用,降低房地产市

场的热度,从而减缓房价上升速度。

2、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

城镇人口增加,引致对住宅需求的增长。

居民收入增加。

可用土地资源减少。

建筑业投机也促使地租提高。

3、导致房价下跌的原因

产业转移。由于产业转移造成局部地区居民大批外移,出现房地产过剩。

环境污染、瘟疫流行、地震海啸等灾害,严重损害居民的生活品质,有钱人纷纷逃离,

导致当地房价下降。

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失业率升高,会使房价在短期内下降。

利率或税率上升。如果基本经济要素恶化,例如长期真实利率出乎意料上升,或者税率

发生重大变化,都可以导致房价下跌。

土地政策放松。如果放宽土地控制,增加房地产用地供给,有可能在短期内压低房价上

扬趋势。

4、判断房价是否正常的标准

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有可能来自于经济体内部基本要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投机性炒作。前者是真实需求,后者是投机需求。在很多情况下,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二者并存。

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需求非常旺盛。在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房地产真实需求也非常强劲。譬如,在2004年,美国人当中68%拥有自己的房屋,租房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打算在近期内购买住宅。居高不下的房地产真实需求是推动房价上扬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投机活动,更何况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房地产投机活动比以前更为活跃。房地产投机需求变幻莫测,对房价的推动作用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如果是真实需求导致房价上升,属于正常的商业周期。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甚至无须调整,房地产市场就可以回归常态。如果是由于投机过度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经济,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需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过度投机,防止因泡沫崩溃而导致灾难。无论如何,只有弄清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判定房地产市场是否泡沫化的核心在于研究是否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或者说,是否因为房地产投机炒作使得房价严重背离了价值。我们还仅需要严格区分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还要建立一个可供比较的客观的参照体系。当人们说房价还合理的时候,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状态。如果争论双方没有就房价的正常状态达成共识,就很难将讨论深入下去。

在讨论房价变化规律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都市经济学理论表明,房价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和住宅所在的地点有关。由于房地产在位置上的惟一性,人们很难比较不同地点的房价。房地产是没有流动性的,绝对不可能通过流动来拉平房价。不能单凭房价绝对值高低来判断是否存在着地产泡沫。实际上由于横向比较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往往会带来误解。简单地横向比较不同城市的房价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出现泡沫迹象,最重要的不是房价上升了多少,而是看房价波动是否超出了历史常规。众所周知,泡沫经济和投机活动相关,投机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短期。来得快,去得也快。世界上没有任何投机活动可以延续很长时间。没有理由把长期稳定的趋势称为投机活动。在历史上有一些典型的泡沫经济安全,例如,日本在1990年前后的泡沫经济,中国台湾在1992年前后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泰国在1990年前的泡沫经济等。这些泡沫经济从形成到破灭,短则3年,长还到5年。借用黑格尔的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个城市的长期平均房价必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无论房价高低,既然人们几十年居住在某个城市中,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因此,有理由认为长期的平均房价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泡沫经济迹象必然表现为在短时期内房价和其他指数突然背离长期趋势。因此,可以拿房价和其他指标的长期平均值作为比较基准。围绕着正常状态的房价波动属于商业周期,只有房价和其他指标严重背离长期平均值,才可能称为泡沫经济。

(二)房地产泡沫可能带来的危害

1、破坏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房地产泡沫经济泛起之际,房地产业表面上兴旺繁荣。房地产指数节节上扬,银行账面上的资产也越来越多,政府的财税收入也日渐上升。政府官员们得意忘形,谈起政绩来似乎形势空前大好。许多人在房地产市场上轻而易举地发了大财,经过新闻媒体渲染夸张,一派纸醉金迷,仿佛天上都会掉下金子来。在报纸、电视上经常有人在传授快速发财的“捷径“,即使有些经济学家警告人们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病态,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听见这种和经济景气还协调的声音,至少他们希望在经济还景气来临之前自己也能捞上一把。

当泡沫经济崩溃的时候,市场一片萧条,到处是破产、倒闭的坏消息。随着股票和房地产指数下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一个跟斗从九霄云端跌进了十八层地狱。悲观失望的情绪蔓延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泡沫经济破坏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大起大落不利于长期投资项目,使得各项经济发展政策无法得以落实,不利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凡是泡沫经济严重的国家,尽管在某一段时间之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最终都会遭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

2、降低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物质不变定律,静态来看,房地产泡沫经济具有财富再分配的作用。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破了产。泡沫经济把破产者的财富以及银行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了发财的人。实际上,泡沫经济的危害远远还止这些。在发展中国家,资金是稀缺资源。但是,由于泡沫经济的泛滥,房地产占用了大量资金,实际上是无效占用或低效使用稀缺资源,从总体上降低了社会生产效率。从动态来看,泡沫经济降低了社会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严重扭曲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房地产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率,甚至可以比正常的产业投资高出几倍。高回报率必然会把社会上的大量资金吸引到房地产市场当中。由于基本生产投资的回报率远远不及房地产投资,所以,在房地产经济表面繁荣期间,不仅很少有新的生产投资项目,就是原来已经计划好的生产资金也会被合法或非法地抽出去。房地产投机活动的盛行必然会产生很强烈的排挤作用,使得生产和基础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淘金缺乏导致实质经济领域生产效率下降,基础设施老化、落后。在泡沫经济期间,虚假繁荣掩盖了这些信息,没有多少人关心实质生产部门和基础建设的相对衰退。从长期来看,实质生产部门的萎缩和基础建设设施的落后将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国家的经济增长。等到泡沫经济崩溃时人们才发现,泡沫经济所导致的资源分配扭曲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亚洲和世界上遭遇到金融风暴袭击的国家的案例来看,泡沫经济不仅具有表态的资源再分配效果,而且在动态上削弱了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

3、助长地下经济和非法活动

泡沫经济泛滥会助长地下经济和非法活动蔓延。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海、深圳等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惊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敢置信。地还是原来那块地,什么变化都没有,只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几次,价格就直线上升。不论要价多高,马上就有人买。原来,一亩地的价格不过几千元,陡然之间就被炒到100万元以上。有些人听到这个信息马上就打了如意算盘:如果当初投入10万元,转眼就升值为100万元,投入100万元,岂不是升值为1000万元?贪婪使得许多人鬼迷心窍,于是,四面八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狂热。为了筹集炒股票和房地产的资本,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集资风。许下天花乱坠的诺言。既然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转瞬之间就可以获得数倍暴利,他们有恃无恐地向参加筹资者许愿,承诺支付20%、30%或更高的利率。因为在集资中可以得到比存入银行高几倍的回报,所以许多人纷纷从银行中提出自己的积蓄,交给了形形色色的集资公司,在地下经济猖獗之中,有一些人是在做黄粱美梦的财迷,他们自己上当不算,还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拉下了泥淖。

4、加大贫富差距和国民收入不平等

泡沫经济势必在很短的时期内造就一批暴发户,同时也导致一些人倾家荡产,从而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从台湾的数据来看,在1951~1980年间,台湾的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贫富差距始终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1981年开始,台湾的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但是,贫富向两个极端分化的速度并不快。自1987年起,台湾的房地产价格飙涨,幅度最大的是那些靠近都市的池塘和山坡地。如果一块农田用地获准改为工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其价格成倍增加。因此,拥有这些土地的地主无不在瞬间成巨富。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经济疯狂中,有些人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发了横财,一夜之间成富豪。许多老百姓追风而上,把自己多年积蓄或者退休养老的本钱都投入房地产和股市交易,最后输了个一干二净。这些人势必要成为社会保障系统的包袱。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会增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5、破坏金融秩序,导致银行危机

在泡沫经济猖獗时期,投机活动盛行,银行作为金融枢纽,必然处在漩涡的中心。股票和房地产投机使得人们对资金的需求量陡然增加,产生利率上扬的压力。即使提高利率,需求量依然有增无减。银行必然通过提高利率来获得更高的利润。高利率加上高交易量使得银行进入一个基金时期,利润倍增。为了谋取高利润,银行必然会扩大信贷,放松对贷款的限制。通常人们希望能够通过银行借贷实现对企业运行的监督,通过国家法规和银行间的相互竞争来实现对银行本身的监督。可是,泡沫经济打乱了这些监督程序。是否给企业发放贷款,通常需要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要看看项目投资预期的利润率,还要看看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价值。可是,在泡沫经济中银行推动了这些监督的标准。在银行总贷款金额有限的前提下,贷款一定会优先发给那些增值最快的项目。由于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猛涨,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的项目看起来都有利可图,而作为抵押品的股票和房地产价值不仅超过了贷款额,还在迅速增值。于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被彻底扭曲了。由于失去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标准,在银行之间也必然出现了争相给股票和房地产投机放贷的现象。一旦泡沫经济崩溃,几乎所有的人和企业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如果谨慎小心的话,可能避免受到直接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银行系统都是泡沫经济的直接受害者,而且是重灾区。不管是谁为泡沫经济殉葬,在银行的账目上必然出现大量呆帐,从而出现全面的金融危机。

三、房价泡沫风险及其规避

(一)限制高利润住房的开发

由于大户型、高档次的住宅利润较高,因此,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房地产商必然倾向于修建高档住宅和别墅。政府可以在土地批租的时候就规定好每套住宅的面积,还可以规定单位面积的建筑成本上限,然后交给众多的房地产企业竞拉。违反规定的房地产企业一经查处,不仅要重罚,而且永远取消其土地竞拍的资格。住宅面积大小很容易查清,用不着专家,看一眼就差不多有数了。只要事先提出这些规定,大部分房地产商是不会以身试法的。有人担心房地产商会不会搞些可以连接起来的小房型住宅,将来让住户自己去拆墙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规和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博弈中健全发展起来的。出现新的问题再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设定新的制度。总之,在设计政策的时候,一方面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房价暴涨失控的原因是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针对市场失灵,设法修补或恢复市场竞争秩序而还是扼杀市场机制。

(二)加强房地产信息透明化,促使价格合理化

房地产商扭曲房价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购房者高度分散,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弱势。保护真实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房价成本的透明度,严惩利用虚假信息进行欺诈的房地产商。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有多少?房价当中有多少属于成本,有多少属于政府税费收入,有多少属于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利润,还有多少是见还得人的部分?福州、浙江等地的物价部门已经开始努力弄清楚这些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预料,房价信息的澄清有助于规范房地产市场的竞争秩序,恢复房地产企业的信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建立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反对依法腐败和偷税漏税。为了保护广大购房者的利益,降低他们取得真实信息的成本,对于房地产企业必须实行强制信息披露政策,并且建立专门机构监管房价成本。应当由政府出面支持独立的高水平的房地产研究机构,尽可能为购房者提供客观、准确的房价信息。

(三)通过房地产转移支付政策,帮助特殊群体

必须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来保护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让贫困户有房可住。需要由政府拨款兴建廉租房、社会福利房,直接提供给贫困户。在世界各国都有一些穷人买不起房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应当从财政税收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由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动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显然,政府转移支付并不属于市场行为,务必要和市场行为分开。如果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市场交易混杂在一起,很可能产生贪污腐败。除了廉租房和社会福利房之外,还有必要运用政府转移支付来帮助在那些兴建公共工程和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的拆迁户,因为他们的搬迁是被动的,他们为社会福利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理应得到合理的安置。对于负有社会公益责任而收入普遍较低的一些特殊行业,例如小学教师、护士、警察、消防人员等,应当给予特殊照顾。

(四)制定有效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控制房价泡沫的产生

房地产政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防止房地产泡沫冲击银行体系。假如房价大起大落,在房价暴涨的时候,人们买涨不买落,将房价越抬越高。拿这些房地产作为担保,银行发放的按揭贷款越来越多。一旦房地产泡沫崩溃,房价一落千丈,银行按揭贷款的担保品价值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必定会转化为银行的风险。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经济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可以采取一系列信贷政策的组合。

首先,控制按揭贷款的首付款。居民购买的第一套住宅的首期支付比例设定为20%。在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购买第二套住宅首期支付的比例可以提高到30%。2005年12月27日央行决定将高档住宅、别墅和非第一套住宅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40%。

其次,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的时候,可以考虑对购买第二套住房实行不同的按揭贷款利率。例如,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贷款利率是5.51%,而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贷款利率就上升到6.12%,同时将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门槛提高到30%。实践证明,房贷利率调整对于房地产投机活动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而首期支付比例的调整对于投机活动的抑制作用要强得多。

第三,在投机活动猖獗之际停止新房预售,禁止期房交易或转让。

第四,在投机风气盛行之际停止转按揭服务,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凡有抵押的房屋转让或出售,卖出方(上家)应当先还清贷款,并办理房地产抵押权注销登记后,才能与买进方(下家)共同申请转移登记,办理产权证明。未办妥房地产抵押权注销登记的,各房地产交易中心不再受理转移登记以及买进方新设定的贷款的抵押权登记。实践证明,上述信贷政策对于房地产投机需求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于正常购买住房的民众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房地产信贷政策与利率调整不同。房贷政策的调整并不影响到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也就是说,在房地产投机风气较盛的时候采用较严的房贷政策,而在风平浪静之后可以适当放松。

(五)通过房地产税收政策控制房价泡沫的产生

在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新兴的房地产市场迅速成长起来。房地产业相关的制度正在创建和完善之中,有关房地产的税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税制改革除了为国家财政增加收入和缩小贫富差距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稳定房地产市场,抑制过度投机,预防金融风险。鉴于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出现投机活动,因此应当特别注意研究转让阶段的税收政策,通过财税政策来提高投机活动的交易成本。第一,征收房地产交易增值所得税。第二,如果购买住房之后不足2年就要出售,应当全额征收营业税。第三,开征物业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征收房地产税,房地产税在政府财税收入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美国征收的房地产税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14%。房地产税作为一项重要的税收,必须保持稳定。征收房地产税和房价高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目前,财政部已明确表示将在“十一五”期间开征物业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体制不同,税收制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借鉴各国的经验,加快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税收制度。

四、结论

根据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状况分析,至今还没有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局部地区房价出现了下跌,但从全国整体水平而言不可能出现急剧下跌。房价飞涨,其中必有原因,未必一定是由于房地产投机造成的泡沫经济。北欧的挪威在7年前房价涨了3倍,也没有人说是泡沫经济,依然看好房地产市场。说中国房地产市场马上就要崩溃,毫无根据。

但是且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政策失误,要在中国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是很容易的事情。当年,日本、泰国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有国惨痛的教训。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不要捕风捉影,夸大其词,不可轻易断言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而另一方面,目前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听任房地产投机活动肆意猖獗。房价涨跌不是核心,关键是要防止房地产泡沫经济崩溃时微机银行系统,切断房地产泡沫通往银行的渠道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高房价并不等于泡沫经济。从各种数据来分析,说中国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经济未免夸大其词、言之过甚。

第二,由于利率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房地产的真实需求非常旺盛。尽管局部地区的房价目前出现波动,但是从全局来看,房价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第三,即使房价不会大跌,房价暴涨也绝对不是件好事。在房价暴涨的背后隐藏着贪污腐败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我们应该从各种角度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要防止因房价暴涨而可能导致的泡沫经济,以免危及金融体系安全。

第四,平抑房价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秩序,防范房地产泡沫经济,应但鼓励、保护真实需求而打击限制投机需求。加大投机需求的交易成本是房地产政策的着力点。

更多原创论文免费下载推荐:

关键词:论文,范文,国际贸易

74
73
25
news

版权所有© 亿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许可权利。

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建议您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 点击下载Chrome浏览器
关闭